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离别。这里说的南渡,描写抗战出现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归,则是...
300字日记
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离别。这里说的南渡,描写抗战出现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归,则是指他们再回归中原的故事。第三部:离别是全书最揪心也是最发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师,七零八落,悲欢离合,一言难尽……
《南渡北归》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在没读这本书以前,我只清楚傅斯年、梅贻琦、陈寅恪等这些人的名字。假设不读这本书,我不清楚在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历史。假设不是读这本书,我会觉得用伟大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似乎太矫情。但读了《南渡北归》这本书,我清楚,用伟大形容这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实在不够。我甚至为自己之前不知道这段历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长思,感触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国外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海归与几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龟”有很大的不一样,在当年海归的梦想里,有成就一位学术界大师的心愿,没有捞个大官或弄个百万富翁的追求。心中装满的是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与抱负。在他们回国后选择职业时,也没有人会考虑到地域、薪资、职称的问题。那一代在国外留学深造学习后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唤醒了失落的灵魂,这让我明白了,简单而执着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拥有充实的人生,而抵不住诱惑的心灵,终究没有依托。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中有的部分写得过分实在,怒气和怨气都跃然纸上,有点儿像中国的工笔画,重彩。相比之下杨绛先生写的《干校六记》,更像是中国的水墨画,写意,叫读者自己在不了解不觉中慢慢地去体会平淡中的惨痛。
也许是家庭与年龄的因素,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更有感触,也更想走近那个时代了解那段历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学时也曾赶上空袭,不过招聘考试的大学和学员都拥有准备。考试时间过半赶上空袭,考试试卷有效,不然在警报过后用第二份考题重新再来考,学员也都分配有躲警报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这隆隆的炸弹声中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当时在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工工程。当时的浙大没有找到一个地才可以以容纳一千多名师生,只好在遵义、湄潭和永兴场三处。那时遵义都没有电灯,更别说是湄潭和永兴场了。当时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住宿都在永兴场的江西会馆及楚馆。二年级学生理、农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师范在历史名城遵义。黔北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远离战火的一块安乐土。加上风景优美,更有名师授业,难怪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来到湄潭后说浙江大学很像剑桥,有一种田园诗般的乡土生活和宁静的学术空气。
家父1946年夏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公费留学,去瑞典学冶金。九年后,学成归国。
《南渡北归》读后感
出国前家父在杭州灵隐寺留影
这90天时间,与大时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却了自己,也忘记了整个世界。这里说的安静,那是真正安静的90天,自己仿佛是一粒穿越时空的浮尘,在那战乱频发、炮火纷飞的年代,跟着那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情恸难抑之处,泪水长流,不可以自已。
我通过《南渡北归》这本书,走近那个年代,走近父亲......读完已两月有余,灵魂似乎还在那段历史中徘徊,深感与父亲同在,不愿归来......
.
掩卷合十影孤燈,
北歸南渡夜自橫。
風在花溪聽萬籟,
吹來一片月光聲。
这本书,很难评价!但是,在今天,真相是什么?已经被串改,被模糊了。我对这一书,唯一感到遗憾的一点是,没有讲到鲁迅。
很佩服岳南对非常多民国史料的占有和对史料的综合加工,不简单。当时,好象看了什么微信公众号才清楚这部书的,宣传的很厉害,说什么首部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还说要成为禁书,不买就买不到了。应该讲,我是比较特别要注意关注民国知识份子这一群体的,看到如此宣传,自然心动。而更心动的是说它要成为禁书。什么样的书要成为禁书呢?肯定是黄赌毒之类的,与众不一样的,不满足主流意识形态的。这让我充满了好奇,也就有了看一看的念头。于是,在书店打折的情况下,将这厚厚的三本书买了下来,拿在手里有沉甸甸的感觉。心想,这书的主要内容也会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吧。
应该讲,岳南的这部表达的还是不错的,他将抗战前后,中国知识份子的遭际疏理了一遍,作为一部通俗读物,还是可以的。我的失望在于,对这部书的扩大宣传。我没有看到大师之故此,为大,看到的只是对大师生活的平白叙述,及对各自不同的资料的堆积,更没有反映出作者过人的思想与见解。禁书,成了一个哗众取宠的由头。这部书我翻了翻,就放在一边了。写的不错,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不错。仅此罢了。
评价:
1、《南渡北归》三册作为畅销读物,闲来无事当作稗官野史,厕上读物,娱乐一下,还是很好的。
2、岳南先生确实独具慧眼,选题和制作独出机杼,别出心裁。这本书大卖,上了畅销榜,几年下来,却也挣了很多钱。
3、《南渡北归》三册,不是史学专著也非演义小说,类似吾国的报告文学。
且不论其语言粗鄙,逻辑跳跃性混乱,最重要的是分不清什么是“报告”,那些是“文学”。戏说有余,精彩不够,照猫画虎,不伦不类。
4、《南渡北归》三册,材料详实、梳理到位(夸他了是指每章后面的注释),文章主体部分反而失之于轻薄轻佻,沦落于野史演义了。有人评论:本书作者,缺史家之大视野,少史家之大悲悯,无史家之深思考,更多的是虚无主义加戏说的史观。信夫!
5、一言以蔽之:
烂厨子坏了好材料。
6、友情提醒:
学人假设误买此书,建议只看附注,就是只读每章后面的注释部分,文章主体真的不需要看了。
至于腰封上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中国最后一批大师”这种类型狗屁不通,纯粹是广告包装,历史虚无主义的说法,贩卖焦虑,属于胡说八道。
这本表达的很好。《南渡北归》三部曲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对各自不同的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不清楚该庆幸还是遗憾,在我写下这篇文时,距看完南渡北归已逾一周。七天时间,说长不长,但已经足够平息一次热血沸腾了——目前可在键盘上冷静地敲着字,这些字都是褪去狂热后的感悟,正因如此,才能够更偏客观吧。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成功后再北上的故事,全表达至文革,这个时候,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终究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发出沉重地呻吟。岳南笔力深厚,能把学者们的一生戏剧性地展示在你面前,印象深入透彻的有傅斯年,陈寅恪,梁思成,胡适,梅贻琦——文中并没有牵扯到他们过多著作,读起来丝毫不觉艰涩。
你好像陪他们走完了依然不会漫长却艰辛地一路,这些名字不可以再是烟云,伸出手,你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这也是《南渡北归》的另一种意义——读完这本书,你大概会忍不住地去探寻那个时代背后更多的细节,对他们的著作也有了翻阅的想法。我想,一本好书的特点,大概就是让大家读完它后仍意犹未尽,并以它为跳板,接触到更多想看的书吧。
假设离开一板一眼的书籍讲解,用自己的方法和心情来讲解这本书。
我想我会说,这是一本无用之书。把此书读完的人,大概时间充足且至少有或浓或淡的历史情怀——六十万字,通读下来要几十个小时。在这个飞快来看向未来时间,有谁会慷慨地抽出几十个小时去看二十世纪初期大家的生死离别呢?百年前再激荡的风云,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洗涤,也就成了后人眼里无关紧要的烟云。
故此假设你想看这本书,就要备好,在 的15天里,做个寂寞的人。
你大概会沉浸到这本书里,可是你深夜时分的感叹超级难找到人分享。那些让你流泪的故事,你千万要忍住——忍住别使劲地向身边人宣传。你的语言总是乏味,你激动地手舞足蹈,若对方恰好没有这份心情,你只可以得到似是并不是的回馈。
荡气回肠的瞬间,备好一个人咀嚼。
全书启动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这些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这本书比《四世同堂》动人——因为这本书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
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
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
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因为有这“最后一批大师”,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
中国式的风骨,还有家国情怀。
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与梁思成驾车潜入清华园,在日军眼皮底下抢运出一坛镭。千里跋涉后,赵忠尧丢掉了全部的随身行李,却没有放弃这做实验用的镭。
在逃亡路上临时组成的西南联大,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忘了。”
风雨如晦,他牵念的仍是北平这一批老建筑。这份痴傻和诚挚,真让我陌生。
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常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非常感激——梁思成这个时候却早已死去多年,西风残照,荒草萋萋,一代建筑宗师死于某场六十年代的浩劫,他亲手为父亲梁启超,妻子林徽因设计了墓碑,他自己,却埋骨无名之地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曾被迫南渡的朝代北归成功——正如陈寅恪所说“北归端恐待来生”是也。
这些东西漂泊西南的文物和学者,在1945年,竟有了再次踏上北平故土的机会。可惜四年后面,又成别离,在国民党“抢运学人”计划中登机南飞的人,在大陆的历史中基本上被隐密而巧妙地遮掩——这些为家国故土贡献半生的“海龟”们,最后埋骨于小岛之上。
那些执意留在新中国想为初生祖国贡献力量的学者,也最后死于大陆上演的疯狂浩劫。
走或是留,都是历史之痛。
开采殷墟的清华教授李济在抗日战争时护送文物南下,现目前,他又要护送文物驶向台湾省了——风雨飘摇,一人,一船,几箱文物。等风声渐息,李济和他此生挚爱的文物便漂到了陌生的小岛。
很多人和很多文物图书,在这一年被硬生生地拔地而起,来到了水土不服的异地,成为上世纪历史造就的独有异客。
该庆幸的是,我读这本书时恰巧在北京。故此,放下书本,完全就能够去老北大看红楼,可以去故宫看城墙角楼。
北京,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风霜,他沉稳且波澜不惊——就算是世纪之变,也不过是拂过他厚重城墙的几片落叶罢了,但对那些生命来说,反而真实地,永远没办法挽回地坠落。
到天坛时,已是下午五点。游客启动三三两两地出门,夕阳掠过天坛,明明壮观的景色,却氤氲了说不出地伤感唏嘘。
天坛竟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参加了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全部的狰狞波涛都没有上演。
没有人为他们驻足——假设林徽因的脸蛋了解些,可能还会有人投去匆匆一瞥,可惜这是张模糊的黑白照,连唯一的引人注目之处也消失了。
再走两步,我突然停下脚步——那是张零八年的彩照,阴霾和黯淡都在这两步之内褪色,自信张扬的志愿者举着火炬,背后是沉静屹立的天坛。
古与今的相互辉映让人感叹,中国,该会针对这个问题刻骄傲吧。
毕竟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该有铭记时间的建筑。
为了展现出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那就是梁思成们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
《南渡北归》是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台湾省时报十大年好书《陈寅恪与傅斯年》《风雪定陵》作者岳南巅峰力作。 胡适、陈寅恪弟子、百岁历史学家何兹全,傅斯年、李济弟子、台湾省中研院院士李亦园联袂推荐。
CCTV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投资拍摄由《南渡北归》改编成的大型电视剧。
《南渡北归》作者岳南耗费8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搜阅近千万字宝贵资料,首次全面描述了有关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这里说的“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南渡北归》整部作品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多数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
《南渡北归》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详细的探查与披露,对各自不同的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以上就是本文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和300字日记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30647.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300字日记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300字日记
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离别。这里说的南渡,描写抗战出现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归,则是...
300字日记
谁有“我也是主角”作文? 原来我也是主角 清晨,阳光透过一线晨曦,懒懒的洒向大地。 透过阳光,我看到了太阳,一些透亮的红,心大多数情况下的颜色。 太阳微笑着,暖暖的照在我的身...
300字日记
数学感想怎么写五年级学生? 通过五年级的数学学习,我明白了原来数学是这么博大精深,还很神奇的,它使我很感兴趣,它还可以教会我如何推理,如何找数据当中的关系,还提升了我的计...
300字日记
90年代主角为猴子的动画片? 猴王传 动画讲述了童年阿西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的佑护下,但经过异族长尾猴入侵、父亲被新一代猴王古力杀害、自己被无情放逐出贡卡山等事件的冲击和洗礼...
300字日记
写我学会了洗碗的作文? 我学会了洗碗 星期天是轮到妈妈的加班日,妈妈很早的时候就去上班,爸爸就谈起了生意。唯有我一个人还在吃饭,真无聊。 对了,平日间妈妈总是忙着洗碗,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