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姓历史名人写过诗的? 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唐德宗年间,举明经出身,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
小学六年级
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唐德宗年间,举明经出身,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823年),擢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勋员外郎。唐穆宗即位,迁侍讲学士,转谏议大夫。唐敬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唐文宗即位,拜翰林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太和二年(828年),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为宰相郑注排挤,出任润州刺史、镇海军浙西道观察使等职。病卒于途中,时年六十,册赠太保,谥号为贞。
路随有学识气量,为谏官能直言,以鲠亮著称于世。曾监修《宪、穆二朝实录》,与韦处厚合撰《六经法言》,自撰《平淮西记》,今皆佚。
路德延,男,唐代冠氏人是一名唐代官员。光化初擢第,天佑中授拾遗。河中节度使朱友谦辟掌书记。诗三首
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唐德宗年间,举明经出身,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823年),擢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勋员外郎。唐穆宗即位,迁侍讲学士,转谏议大夫。唐敬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唐文宗即位,拜翰林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太和二年(828年),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为宰相郑注排挤,出任润州刺史、镇海军浙西道观察使等职。病卒于途中,时年六十,册赠太保,谥号为贞。
路随有学识气量,为谏官能直言,以鲠亮著称于世。曾监修《宪、穆二朝实录》,与韦处厚合撰《六经法言》,自撰《平淮西记》,今皆佚
路德延 ,路应,路洵美 ,路振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宋真宗时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
宋真宗时期最著名的宰相是寇准。
寇准其实就是常说的我们所熟知的寇老西儿,他在真宗一朝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辽国南侵时,就是寇准强拉着宋真宗御驾亲征,挽救了战争颓势。
寇准为官很清廉,虽然身居宰相,反而家无余财。这一点很让人敬佩。
宋真宗时期宰相有:王旦、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向敏中、毕士安等人。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
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著名政治家;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后汉符离令向瑀之子;
毕士安: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是寇准
寇准在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23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以此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答: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向敏中、毕士安、冠准、王旦、王软若、丁谓、李迪、冯拯。吕端(九三五年一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函吕涂庆之弟。呂端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好学上进。
真宗时期宰相
吕端 张齐贤 李沆 吕蒙正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凖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
吕端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好学上进。 最初以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知成都府。宋太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张齐贤(942年—1023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著名政治家。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非常大奉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23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李沆(hàng)(947年―1023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一对一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第二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23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23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23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3年),配享真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特别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的说法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23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23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向敏中(949年-1023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后汉符离令向瑀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23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23年),再次拜相。
晚年因买薛居正宅院,并与张齐贤争娶薛惟吉遗孀,被指责“洁之操蔑闻”,贬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
天禧四年(1023年)去世,年七十二岁,真宗为其废朝三日,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简,后因曾孙女向氏为神宗皇后加赠燕王。有文集十五卷。
毕士安(938年—1023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23年),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景德二年(1023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3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王旦 (北宋真宗时期名相)
王旦(957年—1023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2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23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23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3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王钦若 (北宋宰相)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要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
景德二年(1023年),李迪状元及第,历通判、知州、知制诰、节度使等职,多次出入内外,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庆历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赠司空、侍中,谥号“文定”,仁宗亲题其碑首为“遗直之碑”。《全宋诗》录其诗,《全宋文》录有其文。
冯拯(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间除参知政事。祥符东封,以拯为仪仗使。卒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宋真宗赵恒的宰相们
真宗朝宰相一共有12个人,分别是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世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这12人中的前三位都曾是太宗朝旧相,尤其是吕蒙正,先后三次入相,这一经历只有赵普可与之相比,但因为年龄问题,吕蒙正、吕端在真宗朝多数时候都是德高望重的象征,假设提到真宗朝诸相,还是圣相李沆的奉献最大,而最知名的则是寇准。
李沆是最受真宗信任的一位宰相,就是他拒绝真宗直接封刘娥为贵妃的诏书,因为他的拒绝,真宗只可以收回成命,改封刘娥为美人。
王旦和李沆相比,不止是格局的差距,还有能力和性格的区别,例如当时正逢党项李继迁闹腾不休,时为参政的王旦就感慨:啥时候能坐享太平悠闲无事啊!
李沆就说:平时间里稍微有部分小事让人忙碌,可以使人提升警惕,假设四方安宁,君臣都安享太平,朝廷也未必不出问题。
后来宋夏战事暂停,李沆又常常向真宗奏报全国各省市地区这里水灾、那里旱灾、这又有变乱等等琐事,王旦就特别不理解,他认为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划不来去烦扰皇帝,你让皇帝休息休息不成吗?
李沆就很仔细的告诉王旦:官家还年轻,就应该让他清楚四方的艰难,这样他才清楚国家的真实情况,假设不拿这些琐事去烦扰他,闲来无事的他就可以去声色犬马追求享乐,要不就是热衷土木搞基建,修仙拜佛的折腾事。
王旦听了,很不以为然,认为李沆有点危言耸听,然而等李沆死后,王旦为相时,平静无事的真宗果然东封西祀,崇奉道教,又是追封神仙祖宗,又是大造宫观,全国上下如风如狂,无力阻止的老王旦想起李沆,不由感叹圣相的先见之明。
王旦虽然性格软弱,总是不忍心违逆皇帝,但他所拥有的宰相格局和大气又碾压式战胜寇准。寇准常常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揪王旦的小辫子,王旦在真宗面前却总说寇准的好话,真宗就说王旦:寇准常常诋毁你,你还称赞他?
王旦说:我久居相位,肯定有不少想不到的过失,能被寇准指出来批评,这是好事,以此可见寇准的心直口快。
当时王旦在中书,寇准在枢密院,寇准看到中书公文有违例的地方,就去给真宗打小报告,指出中书的错误,不但王旦被责罚,中书的书吏们也被处罚。
随即中书就也发现枢密院公文有违例的地方,书吏们都期望王旦报复回来,找寇准的麻烦,然而王旦却命人把公文送到枢密院让他们自行改过。面对王旦的举动,寇准也不由惭愧,连连表扬祝福王旦有肚量。
和王旦相比,寇准的确是睚眦必报、小家子气,他被罢枢密使时,还向王旦请托求使相,被王旦严词拒绝,但王旦临终时,却向真宗举荐寇准为相。王旦因为自己软弱,被真宗拖累名声,寇准则是自己被自己坑,不少麻烦都是他自己种下的恶因带来的。
寇准气性不好,性格傲慢,常常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天老大他就是老二,除了他其他人都是渣渣。他这一点,和明朝的高拱高新郑,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是有能力,有才华,就是性格不好,睚眦必报,没好人缘,动不动就和同僚吵架,属于那种没理扭三分、得理不饶人的主儿,同时,和李沆、王旦相比,寇准不但没有识人之明,还缺乏为相的格局。
寇准曾向李沆举荐丁谓,说丁谓很有才干,李沆却依然不会任用丁谓,还好心提点寇准:你看看丁谓这个人,能让他位居人上吗?不明白李沆好心的寇准却反问:像丁谓这样的人才,你能自始至终让他位居人下吗?李沆依然不会在意寇准的无礼,反到是笑着说:你在他日后悔时,就可以想起我,。到了后来,寇准被丁谓气得七窍生烟,两人斗得死去活来时,寇准才不可以不佩服李沆的识人之明。
寇准欣赏丁谓的才干,但却不清楚尊重他人,这也是丁谓和他反目为仇的因素之一,其次,还有和林特的关系,寇准讨厌林特,但丁谓却和林特交好,寇准就很生气。这一点,寇准表现得和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你只可以和我做朋友,不可以和我讨厌的人做朋友,不然就是对不起我。
寇准可以名扬千古,混得好名声,除了在辽宋战争中是主战派以外,他得感谢评书和戏曲对他的美化,在评书和戏曲中,天官寇准就是忠臣的代表,正义的代言人,然而在其实,寇准的能力还有对国家的综合奉献,还真不如奸邪丁谓
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以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 入宋后,曾任太常丞、 浚仪知县、定州同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 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拜为参知政事.是年底,左谏议大夫寇准也被拜为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夏,吕端身体有病,请求辞去官职,宋真宗不允,却免去了他进殿朝见的礼节.真宗亲自到家中探望.
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卒,年66岁,赠司空、谥正惠 .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历史上单谥“文”的名人有: 【周】孔圉,宋文公子鲍,周公旦,荀寅(即中行文子),秦文公,季孙行父,晋文侯仇,晋文公重耳,陈文侯圉,曹文侯寿,楚文王赀,赵武,齐文侯赤,虢文公,鲁文侯贾,燕文公时,魏文侯都
【汉】朝阳文侯华安,汝阴文侯夏侯婴,淮阳文王刘玄,齐文王刘则,鲁文王刘陵,河间文王刘辟疆,楚文王刘礼,
【三国】娄侯张昭,司马昭
【南北朝】衡阳王刘义季,元昭业,任城王元彝,宇文泰,主动文广,长孙俭
【隋唐】上官仪,令孤楚,白居易,韦贯之,韩愈,权德舆
【宋】王安石,朱熹,王珪
【元】欧阳玄,姚燧
明清时,除亲王外无单谥,且“文”单谥只用于皇帝。
宋
李昉(925-996),字明远,北宋文学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时摔倒,几天后去世。赠司徒,谥文正。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真宗时入相,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引荐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23年)卒,寿六十一,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人,蔡京弟。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祀祖先,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
郑居中(1051-1123),字达夫,北宋河南开封人,进士及第,由中书舍人连升至翰林学士。因与蔡京不合,罢改资政学士,后再出任枢密院,官累特进,寻拜居中为少保、太宰,仍事事与蔡京立异。入朝暴遇疾回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赠魏国公。
司马光(1019~1086), 山西闻喜县涑水乡人, 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蔡沈(1167-1230) ,字仲默,宋建阳人,世称九峰先生。绍定三年,蔡沈逝世,谥“文正”。 (此人得谥文正不了解是本谥,还是元明两代追谥或加谥的,尚待考,也请知之者指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死后70年,南宋乾通6年,追赠太师,谥文正。
金 虞仲文字质夫,武州宁远人也,仕为辽相。归金,授枢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国公。年五十五卒,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生卒年待考)
张行简(?——1215),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现佑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贞佑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文正。
元
耶律楚材(1190-1244),金与蒙古国官员。契丹族,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皇室后裔。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 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卒年八十六,赐谥文正。(待考)
窦默(1195-1280) 元初名医、名臣、名儒,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汉卿,广平府肥乡县城西村人。卒后追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故后人多称其“窦太师”和“窦文贞(正)公”。
许衡(1209-1281) 元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及死后,世祖加赠司徒,封魏国公,谥文正。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卒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廉希宪(1231—1280),元代政治家,维吾尔族。其祖上都是高昌世臣。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国公,谥文正。加赠恒阳王。
何玮(?-1310),易州易县人。至大元年,迁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卒年六十,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明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文章,名书室曰正学,官侍讲学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长时间生活在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1523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享年70岁,赠太师,谥文正。
谢迁(1449-1531),字子乔,浙江余姚人。明成化23年(1475),谢迁参加本次考试,得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着有《归田稿》。
刘理顺(1581?-1644),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式。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卒后赠詹事,年六十三,谥文正。清朝赐谥文烈。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李自成攻陷京城时,自缢而亡,谥文正,清代时追谥文贞。
清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因为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可以入,嘉庆帝便自进入,并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开展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台湾省郑氏朝廷
陈永华(?—1680)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亡时刚中秀才,后参与郑成功军,为成功谋士。收复台湾省后,任总制,留守厦门。郑经嗣位,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力辅佐。在台湾省建立屯田制度,提倡种蔗制糖,设置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所忌。1680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省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
宋代实行的是两府三司制,宰相时常不是唯有一个,满员时应该有三位之多。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3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宋真宗时期宰相有:王旦、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向敏中、毕士安等人。
范质 (911~964) 宋朝宰相
范质(923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从小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太祖找到,时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显德四……
王溥 (922~982) 宋朝宰相
王溥(公元923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又为著名之史学各位考生,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出生于官宦世家,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乾德二年(公元……
魏仁浦 (911~969) 宋朝宰相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卫辉市)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基本上算是他心胸的反映。……
赵普 (922~992) 北宋军事谋略家

赵普(923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帮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不少重要措施。992年七月……
薛居正 (912~981) 宋朝宰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912-981,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史学家。 后周时官至刑部侍郎。宋朝时,任户部侍郎,加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因服丹砂中毒而死。著有《文惠集》。 开宝六年(973年),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五代史》成,又名《梁庸晋汉周书》。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
沈义伦 (909~987) 宋朝宰相
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后面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宋朝建立,沈义伦在以“佐命功”升迁的赵匡胤霸府……
卢多逊 (934~985) 宋朝宰相
卢多逊(934年―985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北宋宰相。后周显德初年进士,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北宋建立后,历任祠部员外郎、权知贡举、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职。后因罪流放至崖州,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

宋琪 (917~966) 宋朝宰相
宋琪(923年-996年10月25日),字叔宝,幽州蓟(今北京大兴)人。契丹会同四年(941)中进士,署寿安王侍读。赵延寿节镇幽州,辟为从事。赵赞领河中节度,署为记室。周世宗征淮南时,从赵赞出征,以功特加散大夫。宋初,赵赞连移寿阳、延安二镇,皆引为从事。乾德四年 (966),召拜左补阙、开封府推官。……
李昉 (925~996) 北宋名相、文学家

李昉(925年-996年),字明远,汉族,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李……
吕蒙正 (944~1011) 宋朝宰相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23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23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张齐贤 (942~1014) 宋朝宰相
张齐贤(942年—1023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战绩。为相前后23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非常大奉献,还留下了许……
吕端 (935~1000) 宋朝宰相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 ),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沧州节度判官吕兖之孙、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吕端以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官至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后以太子太保罢职。卒赠司空,谥号正惠……
李沆 (947~1004) 宋朝宰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李沆(hàng)(947年―1023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一对一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
宋真宗宰相有十位,分别是:
吕蒙正(944年~1023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
张齐贤(942~1023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吕端(935年-1000年),字易直。北宋时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
李沆(九四七~一○○四),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949年-1023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人。
毕士安(938年-1023年),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957年-1023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市莘县)人。
王钦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真宗时期宰相
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
向敏中毕士安寇凖王旦
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
吕端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好学上进。 最初以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知成都府。宋太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张齐贤(942年—1023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著名政治家。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非常大奉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23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李沆(hàng)(947年―1023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一对一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第二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23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23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23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3年),配享真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特别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的说法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
向敏中毕士安寇凖王旦
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以上就是本文路姓历史名人写过诗的,姓路的诗人有哪些名字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路姓历史名人写过诗的,姓路的诗人有哪些名字和小学六年级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72846.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小学六年级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小学六年级
路姓历史名人写过诗的? 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唐德宗年间,举明经出身,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
小学六年级
本文主要针对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总体目标,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和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版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
小学六年级
祁东县洪桥二小怎么样? 祁东县洪桥二小还需做出改进。 1.从最近这些年的考试成绩来看,祁东县洪桥二小的教学水平没有达到需的高度,需进一步提升。 2.祁东县洪桥二小现在的师生配比较...
小学六年级
本文主要针对科学幻想的好词好句好段六年级,科学幻想画主题怎么写好和小学六年级科学幻想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科学幻想的好词好句好段六年级有一个...
小学六年级
全国现场作文大赛举行了几届? 为逐步递次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中小学生汉语水平,帮中小学生检验每一阶段学习成果,国家教育部直属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经过多年探索、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