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太极的形成过程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太极的形成过程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

太极拳起源自于中国的武术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张三丰。据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这个时间段,参照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变动,结合自己的武术经验,创造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招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渐渐发展壮大,并在清朝时期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的武术。在这个时期,太极拳不仅被用于武术比赛和自卫,还被默认为一种健身和修身的方式。

到了20世纪初期,太极拳启动走向世界舞台。中国的武术大师们启动将太极拳带到国外,并推广其健身和文化价值。在这里这个时间段,太极拳也经历了一部分改革和创新,比如将传统的太极拳与现代健身观念相结合,创造了合适现代人的健身太极拳。

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运动和文化情况,吸引了很多人的特别要注意关注和参加。它不单单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传承。

太极拳的起源:

主要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的拳法,它汲取了各家拳法之长,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太极拳的起源最大的争议还是在张三丰和陈王廷身上,陈王廷创办的太极拳在《太极拳研究》和陈氏后人《闷来时造拳》中都拥有提到。

而张三丰创办了无党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一,也是内家拳的代表,故此,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办的全部拳法中,都是注重内功、阴阳变化,讲究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

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现在,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期间也是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时期,先后有多版太极拳书籍,国内也有非常多的武馆、拳馆启动授业,进入90年代时期,各自不同的光盘、办班授学启动崭露头角。

近代形成的影响很大的太极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惊呆形成的各式传统太极拳,另一类是国家组织专家新编的各自不同的普及、竞赛招数和陷阱,曾经的一部分比较毒辣、阴险的招式被慢慢弱化。

太极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观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以此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很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因为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很多,群众基础广泛,因为这个原因是中国武术拳种中很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在太极拳史方面,推荐唐豪、徐哲东等人的非常多研究考证。

出版著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后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祯、颐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编著),《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孙式太极拳》(孙剑云编著)最后合订为《太极拳全书》,以后,特别在80年代后又有非常多的书籍出版。

从1956年起,原国家体委启动编制简化太极拳剑,到1979年编制完成了简化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等,在1989年以后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氏太极拳竞赛招数和陷阱、综合42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竞赛招数和陷阱等竞赛性质的太极拳招数和陷阱,这些招数和陷阱都在不一样程度上,推动了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总体有唐朝(公元618~923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23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目前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结历次经验来说,太极拳的来源3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非常盛行,产生了不少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故此,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还有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自不同的矛盾变化。第一表目前太极拳自始至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持续性,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持续性,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式。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持续性,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当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特别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太极拳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演变出了不少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太极拳虽然还有赵堡架和忽雷架、李式、和式等,但相对更流行的是“五式”,1987年后产生的各式太极拳竞赛招数和陷阱也是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拓展资料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观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太极的形成?

太极拳的形成传说不一,多数拳家亦觉得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于陈氏太极拳;发展1840年前后杨露禅在北京授拳,大面积推广在新中国成立后,1978年走向世界。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其起源,传说不一;有说唐代 许宣平、李道子所传;也有说为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多数拳家亦觉得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于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说,陈式太极拳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时,始传外姓杨露禅。此后,太极拳从陈家沟陈氏一地,一家族的小范围传向全国,并渐渐衍生出了与陈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不一样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种太极拳流派。

太极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是其存在的一些,历史学家把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1840年以前为古代时代。太极拳在清乾隆、嘉庆时还只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赵堡等村落中流传。自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于道光、咸丰年间将太极拳方为传播后,太极拳始得风靡。

太极拳创始起源有两种说法:陈王廷说和张三丰说。

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1、发源一河南温县陈家沟。

2、研究创编一明末清初由陈王廷。

3、百余年传承一陈家沟陈氏家族。

4、陈氏十四世创编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

5、繁衍传播-清代中后期至民国。

6、孙式太极拳一民国初期。

7、创编太极拳一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太极拳的起源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总体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一样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目前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后面,在陈家沟世代古人传说,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拥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持续性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们国内重要的拳种之一。

总结历次经验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尤其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还有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太极拳的来源、传承、发展及其地方特色是什么?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当中,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全都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唯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持续性,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持续性,然后再轻轻开始,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那就是太极拳。

  【起源】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总体有唐朝(公元618~923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23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一样的说法。但目前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方罗列出来的 3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非常盛行,产生了不少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故此,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自不同的矛盾变化。

  【基本方式】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式。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这里说的“气”,就是修炼人体自己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持续性,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能够让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请看下方具体内容: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慌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有意或恶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些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时间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的各自不同的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促进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提高。太极拳近百年来故此,在国内外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各种慢性病都拥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病人,需要在医务工作者详细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针对这个问题,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但凡是对方发动,自己要快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会针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样的技击原则,反映在推手训练和招数和陷阱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现在,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古人传说。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更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后面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武术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时间流传,演变出不少流派,这当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1.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招数和陷阱,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累积了很多经验,对原有拳套持续性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一样,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都满足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请看下方具体内容:(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的时候,也可以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也就是在动作转换处要快,大多数情况下行拳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请看下方具体内容:(1)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2)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3)“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有点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招数和陷阱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除了原有的某些相对比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样的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累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招数和陷阱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渐渐加圈,以至非常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第一传开的,故大家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全部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规避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大多数情况下练拳人的需,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非常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因为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不自觉的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按学拳者不一样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一样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很好者用来提高体质,提升技术。 1957年按照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擅长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持续性,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因为吴氏对拳式带来一定更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约,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自始至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请看下方具体内容: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自己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很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没办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一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后武禹襄还没有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苍老,讲解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更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然后一直保存了原始风格。

  5.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面说的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一样,但招数和陷阱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上都差不多,练拳目标都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招数和陷阱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现目前,仅北京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一对一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个主管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各种太极拳书籍出版,不少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导致不少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自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时间的蓬勃发展和进步途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持续性" 这样的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

主要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的拳法,它汲取了各家拳法之长,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太极拳的起源最大的争议还是在张三丰和陈王廷身上,陈王廷创办的太极拳在《太极拳研究》和陈氏后人《闷来时造拳》中都拥有提到。

而张三丰创办了无党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一,也是内家拳的代表,故此,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办的全部拳法中,都是注重内功、阴阳变化,讲究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

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现在,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期间也是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时期,先后有多版太极拳书籍,国内也有非常多的武馆、拳馆启动授业,进入90年代时期,各自不同的光盘、办班授学启动崭露头角。

太极拳的由来与传说?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最早时间是在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出现过一部分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 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 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 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方罗列出来的三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非常盛行,产生了不少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尤其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故此,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自不同的矛盾变化。随着历史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武术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当今的太极拳经过在很多中国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得到持续性充实完善,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世界上最优越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形体表现。相反,西方人却觉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看得见,摸不着的非常高深的“影子拳”。他们中的不少人学练太极拳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东方古国的传统哲学。“太极拳”本身就是文化大融合途中的产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流,才可以够生生不息。

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武术中习练人群最多、传播区域最广的一个著名拳种。然而技艺上反映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在历史上究竟起源自于什么时候、何地,长时间来一直众说纷纭,已成为近代以来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公案。迄今为止,武术学界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一是最早时间是在南北朝的程灵洗

此说最早出现在民国初年有位名叫“宋书铭”的人所著《太极功》一书中,稍后的许禹生等沿承其说。该书称南北朝的粱元帝时,江南徽州府人程灵洗精于太极拳术,因侯景之乱中护卫乡里有功,故被梁元帝授予本郡太守。而他的太极拳得自韩拱月,后来又传至南宋的程珌,改名为“小九天”,共有十四势,针对这个问题,宋书中还赫然记有“小九天法式”之名。

程灵洗画像

二是最早时间是在唐代的许宣平与李道子

此说最早亦见于宋书铭的《太极功》一书中。书中说他家所传的太极功就是其远祖宋远桥得自唐代的许宣平。书中称许宣平为安徽徽州人,喜欢辟谷,其奔跑速度能追上快马。他经常背着柴薪在闹市中卖,还有诗传世,诗云:“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归何处,穿云入翠微。”听别人说著名诗仙李白曾闻名而访,但没看到。许宣平所传的太极拳共有三十七式,故此,当时称此拳为“三十七”,又名“长拳”,其特点是“滔滔无间也”。宋书中还录有三十七式的动作名,还有“三十七心会论”“三十七周身大用论”等拳论。据宋书所记,唐代的另一位太极拳祖是李道子,他常居武当山南岩宫,因常吃麦麸,故人称“夫(麸)子李”。李道子的太极拳(又名先天拳)传于江南宁国府的俞氏,而俞氏所传则有俞莲舟、俞清慧、俞一诚等。

许宣平画像

针对以上太极拳起于南北朝的程洗灵所和唐代的许宣平、李道子说,早在民国时期,徐哲东先生就将此二说斥为“伪托”,毫无史实依据,划不来一辩。另一位唐豪先生也评其“造作师承,伪撰歌谱”。

三是最早时间是在宋代张三丰(峰)

此说最早出现在武禹襄外甥李亦畲所传的《太极拳论》。该书先在同治六年(1867年)初稿的“太极拳小序”中称“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但是在光绪辛巳年(1881年)的定稿中则又云“太极拳不了解始自何人”,明显否认了前说。但是张三丰创太极拳在其后的杨式太极拳所传拳谱中被肯定,其谱中的“附录”有言云:太极拳论“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并由此还演绎出了张三丰一脉的太极拳传承谱系。

如杨式太极拳传人关百益在1923年油印的《太极拳经》中,称该拳是由“先师张真人三丰传王先生宗岳”,其后的许禹生在1923年的《太极拳势图解》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记述,说“三丰系宋徽宗时人,值金人入寇,彼一人杀金兵五百余。山陕人慕其勇,从学者数十百”,从此,张三丰拳技传流传于陕西。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名闻海内。

张三丰画像

很明显,许禹生的这段话完全滥觞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浙东学者黄宗羲所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只是将原铭文中的“杀贼百余”,改成“杀金兵五百余”;“王宗”被改名为“王宗岳”。随着民国时期的“内家拳”成为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代名词后,黄宗羲记述的那段内家拳历史也理所当然地演变成太极拳创自武当道人张三丰的“文献佐证”。

四是最早时间是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始祖陈卜

此说始见于清末民初陈鑫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陈鑫此书自光绪三十四年(1923年)启动,历经十二寒暑方始著成。作者在《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写道: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陈氏始祖陈卜在耕读之余,“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因其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此后,太极拳就在陈氏家族中代代衍传。然而此说仅见陈鑫一人所言,而考核陈卜墓碑碑文中,仅记陈卜定居陈家沟后,以耕读传家,并无半点这里说的的传授太极拳之事。针对这个问题,唐豪先生曾指出:陈鑫虽为陈家沟的太极拳家,但他称其始祖陈卜发明太极拳,根本不可信,故此,“不可以以子孙所言,而遂附从之”。

陈氏太极拳

五是最早时间是在陈家沟九世祖陈王廷

此说是唐豪先生民国时期所提出。他在所编著的《行健斋随笔·太极拳之祖》中,主张太极拳的创拳者应是陈王廷。对这一,他提出了以下哪些方面的例证:第一,他在陈鑫处看到一本《陈氏家乘》中陈王廷有一首长短句,这当中有“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语;第二,《陈氏家乘》的“陈王廷”旁记他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那么为什么说陈王廷所传是太极拳呢?因为在《陈氏家乘》在陈长兴及陈耕耘父子旁注有“拳师”或“拳手”等字样,而大家现在都知道,陈长兴及陈耕耘则为太极拳名家。

陈王廷像

从客观实际出发说,唐豪先生所论存在一部分需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如《陈氏家乘》的来源与真实性问题,王宗岳与陈家沟的问题还有“闷来时造拳”的“造”究竟作何解等。但相比较下,诸家观点中,基本依据史学方式的唐豪之说具有更多的说服力,故至今为相当大一部分研究者所接受。

听别人说跟跟张三丰这个道士相关系

以上就是本文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太极的形成过程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太极的形成过程和日记怎么写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10346.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日记怎么写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TAG标签: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       太极的形成       太极的形成过程       太极的形成与发展800字   

日记怎么写热门资讯推荐

  • 日记怎么写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太极的形成过程

    太极拳起源和发展史? 太极拳起源自于中国的武术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张三丰。据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这个时间段,参照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变动,结合自己的武术经验,...

  • 日记怎么写三年级观察日记(15篇),三年级观察日记白菜怎么写

    三年级观察日记(15篇)? 大自然与我 有的时候,散布在田野乡间,风轻轻走过,温暖的阳光下沐浴著大地成千上万的花朵,争艳夺美,让我喜爱上大自的旖妮风光. 远离了都市繁华,来到大自然的原...

  • 日记怎么写与书为友450字作文,与书为友作文不少于450字

    与书为友450字作文? 与书为友 人离不开书本,就像树离不开水分一样。人需知识,就像草需营养一样。 书像是我生命中的一些。它像我的“心脏”,让我可以人生百态;它像是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