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深度解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真的吗

额尔古纳河右岸深度解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真的吗

额尔古纳河右岸深度剖析解读?

一部20万字的小说,涵盖了非常深广的思想内容,同时又采取诗化的语言,打造出童话般的意境。迟子建的写作,压根不以情节取胜。《额尔古纳河右岸》也不例外,但她却有着比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澜壮阔的剧情更吸引人的东西。她教人读后陷入沉思、不自觉地回味,甚至掩卷叹息。大的方面,这部小说具有史诗性质;于细节上,她又呈现出女性视角下独特的生命体验。

全书可以从多个的视角进行认真分析解构。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在本篇文章中试着从小说内容涉及的人物、自然、历史、文化还有写作语言等哪些方面讨论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希望能有效的为没读过的朋友提供参考,也欢迎读过的朋友交流探讨。

《额尔古纳河右岸》由迟子建所著是第一部描述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著名作家迟子建一部描述东北鄂温克族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一、纯净的世界  

额尔古纳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东北部是我们国内与俄罗斯的一条界河。河的右岸属于巾国,而右岸则是俄罗斯境地。居住在这里的鄂温克人,基本上与外部世界隔绝,充满了神秘色彩。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仍然纯粹而快乐地生活着:信奉萨满,感激地享受着神灵赐予的一切;喂养驯鹿,视之为自己的亲密伙伴;喝桦树汁,乘桦皮船,热爱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住在术头搭建的“希楞柱”里,透过顶部孔隙看夜空中的星星:集体狩猎,集体参加部落事务,在相互扶持中坚强地生存。

他们与不少游牧民族一样,勇敢、坚强而又乐观。萨满崇拜足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这当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尼都萨满,一个是妮浩。

他们肩负着沟通神界与人界的重任,充盈着神的力量。自愿成为萨满的妮浩,一次又一次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挽救了他人的生命。每当她披着神衣神帽,击打神鼓,载歌载舞,当来到那种迷醉癫狂的状态,便构成了一幅苍凉而又震撼人心的图景。

鄂温克族女人善良而令人敬佩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妮浩所救的人中,既有人品卑劣的“马粪包”,也有曾经偷走驯鹿的汉族少年,但这位伟大的萨满――一位柔弱而坚强的母亲,仍然选择了牺牲自我。

作者通过对这样的神秘文化的呈示,表达了对这一古老民族崇高而纯粹的民族精神深深的敬意。  

二、民族性的衰落  

生活在山林之中的鄂温克人,生存之路压根不是一帆风顺。他们曾被瘟疫侵袭,失去了大批心爱的驯鹿:他们曾在日寇的铁蹄F,被迫与亲人的分离;他们曾因为各自不同的矛盾,伤害了彼此的情感……他们有大爱,有大痛,但仍然坚强地在命运面前进行着殊死的抗争。

然而刺耳的伐木声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深爱着这片土地的鄂温克人,只可以眼睁睁地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万般无奈。  

自然的退化,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虽然深爱着世世代代居住的山林,但下山定居,却成为不可以已的选择。针对一个与大自然朝夕亲密相处的群体来说,这样的选择无疑痛苦不堪。

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特性与其生活环境息息有关。饮食、习俗、宗教、服饰、建筑等等,无一不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在与天地相接的地方,在富有灵气的青山绿水当中,萨满才可以发挥神力,庇佑一方:在茂密的丛林中,才可以有清甜的桦树汁,轻便的桦皮船;在水草肥美的地方,驯鹿才可以自由自在地觅食、生活、成长……当外部世界的侵入使自然环境悄然改变,现代性的膨胀使其思想出现剧烈动荡。一个民族的特性便启动渐渐消逝。  

三、文明的霸权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规则和程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到:“……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其实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以单一化的现代眼光来审视古老民族,其生活方法明显是“野蛮”、“非文明”的。文明优越感使现代人对所渭的“落后”群体出现莫名的同情与怜悯,以自我的文明标尺去衡量古老民族的生活方法,并试图促使其向自己看齐。

然而其实“他们保存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文明的,唯美的,我们……清高把‘落后’这样一顶帽子扣到他们头上……我们用这里说的的‘文明’形式,做了一次现代社会的野蛮人!”  

汤因比觉得,文明“包含着不被其他文明所理解的东西”。自诩为“文明人”的群体在未能理解其他文明的情况下就故将他斥为“野蛮”,才是一种真正野蛮的行为。披着“文明者”的虚伪面纱,肆意对其他文明进行裁决审判,经常在不经意间就亵渎了其神圣性。  

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不可以不选择背井离乡。既不是因为野兽的侵袭,也不是因为日军的铁蹄。现代文明以温情脉脉的方法,让他们不可以不与延续千年的生活方法挥手告别。

面对现代性的冲击,鄂温克人显得无所适从:环境的改变让山林生活没办法安宁地继续下去,而山下定居点的生活又让人很难适应。在这样的彷徨犹豫之中,他们最后还是走向了妥协。

“……这样的妥协从外部的引诱转变为内部的主动自觉,已经渐渐渗透到年轻一代的血液中”。然而他们却终究只是现代文明中的边缘群体,没办法脱离,却又很难走入主流。  

就算有一天这些民族真正走入了现代文明的核心,其民族特性大抵也就在走入的途中消逝殆尽。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后代子孙的脑海中,将只是课本上的插图和老人口中的传说。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不管他们是不是可以走入现代文明的核心,对其世代古人传说的文化与精神,可能都是一场灾难。  

四、民族性的回归  

该书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入透彻的印象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个鄂温克族的女画家,在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复杂后面,满身困倦地回到了自己成长的故乡,寄情于大自然,最后随水而逝。对女画家来说,生命的“回归”可能是其最后的心愿,最好的归宿。

然而失落的民族性与逝去的文明是否可以真正“回归”?怀着一颗好奇心,世人睁大眼睛想要对古老民族的文明一探究竟,看到的反而这样一副图景:丽江边的摩梭姑娘在灯红酒绿中扭动着身体招揽客人,东巴文字的传承者廉价叫卖那些这里说的的工艺品,风凰吊脚楼旁的老人要求拍照者付钱,海南岛的回民纠缠着旅游者购买商品……这是一种比文明的彻底失落更让人痛心的存在。

文明最后的尊严,在浮华的世界中以充满铜臭的方法,基本上彻底失去。所幸,还有一部分人固执地坚守着最本真的文明,但终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历史。

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什么值得一看?

因为这是一实质量上乘的长篇小说,取得过茅盾文学奖,这个问题就不需要说了,在很多小说中脱颖而出,说明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我们不可以质疑他们的眼光。

额尔古纳河右岸好看吗?

挺好看的。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一部描写鄂温克族敬畏自然,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一群纯朴的鄂温克人,信奉萨满,逐驯鹿迁徙,享受自然的恩赐也敬畏自然的法则,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生活,别离。在欢喜中悲伤遗憾,在悲伤中孤独老去。

以上就是本文额尔古纳河右岸深度解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真的吗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额尔古纳河右岸深度解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真的吗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26384.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读后感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