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刘师培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呢

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刘师培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呢
本文主要针对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刘师培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呢和徽派朴学刘师培阅读答案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个参考了解,希望本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

明清之际 ,“经世致用”、“崇尚实用”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一种主流信仰和观念。

紧跟着这一信仰和观念 ,形成了被后世学术界称之为“明清实学”的社会文化思潮。这一社会文化思潮至清代康熙后期即启动变化 ,至乾隆、嘉庆年间 ,一种以整理、考订古代典籍为主的考据学就是乾嘉朴学。

朴学,清代江藩称为“汉学”,孙星衍称其“考据学”,梁启超、胡适则称其为“乾嘉之学”。称其“朴学”是因为它比空疏的宋学显得质朴;称其“汉学”是因为它否定宋学,旨在恢复贾(逵)、马(融)、服(虔)、许(慎)、郑(玄)一系的东汉经学;称其为“乾嘉之学”是因为它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

朴学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朴学,指的是整个清代的考据之学;狭义的朴学,则指乾嘉时期的学术社会风气。

“明清实学”向“乾嘉朴学”的转折,与清朝第一、二代知识分子微妙而复杂的社会心态相关,更与实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学术理路相关。朴学家以纯学术的态度和方式考订整理出儒学经典的本来意义和真实面目,抖落了自汉唐至宋明附加在儒学经典上的种种纲常伦理说教。正是这样的“金粉尘垢”的抖落,让乾嘉朴学与反封建的近代维新思潮有了某种明显的相通。朴学思潮作为清代学术史上的主要思潮,它的形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皇帝的"稽古右文"、官吏的"上行下效"、徽商的"贾而好儒"及知识分子的"立言为上"是促成乾嘉朴学风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朴学的渊源是汉代的经学,秦并六国后,焚书坑儒,曾给予儒学以沉重的打击。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始意识到思想问题的重要性,于是祭孔子,用秦博士叔孙通、张苍厘订法制;惠帝继承前制,废除民间挟书禁令;文、景二帝,又仿秦制设博士。汉武帝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借助道家哲学,又以阴阳五行的思想融入儒学,通过注释儒家经典来阐述他“三纲五常”的理论,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主观唯心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丁汉武帝维护统一、维护中央集权的需,因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完备的五经博士,以通经为选择人才的标准。从此,研究经学便成为富贵荣显的捷径。

汉初经籍的来源有二,一是由汉代的宿儒通过口耳古人传说,时人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如由秦故博士济南伏生传下的《尚书》,由鲁人申培所传的《丹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及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齐人胡母生及董仲舒所传的《公羊春秋》等等,这种类型所传的经,称为今文经,而阐述今文经的学派,后人称为今文学派。二是西汉末年刘向、刘歌父子在整理皇家“秘府”(国家图书馆)时,发现一些由河间献王刘德和孔子后裔孔安国先后献上的,听别人说是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先秦经卷,这些经卷都是用籀文(大篆)所写,后人称其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不只是表达的文字和读法不一样,文字训诂和内容解释也有很大的不一样。今文经学在学术上具有神学化的特点,阴阳五行学与谶纬相结合,妄诞的迷信成分不少,经师为博取利禄、迎合亡意,解经无休止地比附引申,支离蔓衍。而古文经学在学术上则强调“通训诂”、“举大义”,觉得训诂不明,经义不彰,应该从文字川诂去阐明经义,发扬“五经之道”,古文经派治学态度虽较客观,注重历史的按照,但又未免于过分好古、信古。这样,汉代经学在学术术上就形成了两个尖锐对立的学派,学派当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斗争,古文经学者攻击今文经的经文和训诂的讹误,今文经”学者攻击古文经是“伪造”。直至东汉,古文经学大师郑玄,在考汀训诂的基础上为《易》、《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等群经作笺注,打破了两汉以来的师法、家法,以古文经学为本,兼采今文经学可取的主要内容,达到了今文、古文经学的合流,才结束厂两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纷争。

从汉末启动,中国进入几百年分裂动乱时期,以封建政治伦理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儒学,失去了政治和学术思想的统治地位,经学进入了衰落时期。此后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相继在学术上占/主要地位。直到清朝,经学才重新勃兴,产生了一部分新的气象。

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反对宋学的空谈而提倡经世致用,讲求实学,扛起了“舍经学无理学”的大旗来复兴古文经学,他提倡“引古筹今”,觉得:“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于是为音韵训诂之研究,著《音学五书》,详考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夯实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其所作《日知录》32卷,“凡是经过义、史学、官制、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开创了清代朴学。

朴学在乾嘉时代被徽州考据学家发挥到极致,其科学的考证精神被广泛运用到音韵、训诂、哲学、天文、历算、舆地等各个学术方面而成为针对化的研究。它远绍东汉古文经学,近承顾(炎武)、阎(若璩)二氏之说,而又自成体系,形成了卓有特色的徽州朴学。这表目前,徽州朴学客观上具有双重性质:一个方面,朴学具有经学的性质,小学、天文、历算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经学的附庸;另外一个方面,朴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地涉及小芋、大文、历算、舆地等,这些学科本身属于科学的领域,正是在对这些详细学科的研究中,朴学家提出了从客观实际出发,推求阙疑的科学原则,以此使这些学科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此对应,徽州朴学家本身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经学家,又多是为考据而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

徽派朴学

徽派朴学在清代学术的蓬勃发展和进步中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开创了"求真务实"的学风,二是创发了具有启蒙作用和民主精神的"义理"学说,三是构建了小学方面的很多系统理论,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乾嘉时期登上竦桀的人流高度聚集,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安朱子理学,历经七百余年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演变,到了明代中后期,渐渐凋零、衰落。理学人物不敢越“朱子之学”雷池一步,识见无大树,或斤斤计较于一字一义之失,使“朱子之学”流于支离,陷于僵化。清乾隆年间,徽州人江永、戴震、程瑶田等人,继承了明末清初顾炎武开创的“朴学”精神.徽派朴学作为清代中期乾嘉学派的一脉,其影响力很广泛。

徽派朴学的历史地位得益于其有强大的学术阵营,而支撑这一阵营的则是一批执着且孜孜以求的学者,他们传承和丰富了徽州朴学的内涵。徽派朴学家向以“求是”为宗旨,不迷信权威,不拘泥文典,在研究中侧重于文献的考据与语言文字的音韵训诂。这里说的“考据”是研究语言、历史等的一种考证方式,即按照事实考查和例证,提供可信的资料,作出一定的结论。考据方式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归纳整理并发布。这里说的“训诂”,也称“训故”、“故训”,解释古文中词句之意。“训”指用通俗,解释词义,“诂”指用当时,来解释古代的词语,或用普遍通用,来解释方言。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提出一个治学公式:“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而通“道”的目标在于“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与人书》)随着西学东渐,徽派朴学家也吸收引进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并广泛地运用于考据实践和其他学术研究中,这也是徽派朴学蓬勃发展并超越前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徽派朴学家的著作数以百计,学术研究成果涉猎中华传统学术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各部乃至天文、历算很多领域,涵盖了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各个学科,推为名著的历来甚丰,可谓人才辈出。徽派朴学的成果,在经学(涵盖小学)方面所占总数比例重最大。这当中如江永的《古韵标准》、《律吕新论》,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声韵考》、《声类表》,程瑶田的《通艺录》,金榜的《礼笺》,洪榜的《许氏经义》、《四声韵和表》,凌廷堪的《礼经释例》、《燕乐考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孔广森的《诗声类》,汪莱的《衡斋算学遗书》,江有浩的《音学十书》,胡承珙、马瑞辰、陈奂的《诗》学著作,还有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等,都是各个学术门类中的一流作品,有部分还为国际汉学研究学者所瞩目。晚近尚有俞樾、吴承仕、章炳麟等,但已不振坠绪。在清代著名的经学丛书典籍《皇清经解》中,共收书172种,而徽派学者的著述有83种,基本上占到所收一半;在清末学术性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论列中,梁启超在盘点“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经学”时,推举清代学者的新疏9种,而徽派朴学家胡培翬等人所撰新疏5种便赫然在列;1992年中华书局版北大王力教授在著作《清代古音学》中,设专章论述了清代古音学家十人,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这当中顾氏被公推为乾嘉朴学的启蒙,黄侃是章炳麟的学生,他们的治学都烙上徽派的印迹,这十人中唯有钱大昕属吴派。

刘师培为中国做了什么奉献?

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擅长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不少。

他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有关《左传》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

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还有《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拥有非常高的学术地位。

徽文化主要内容?

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基本上相当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徽州文化,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范畴,一般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1]

徽文化特点是什么?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

(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

(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

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徽州文化,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

(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有关);

(3)吸收非本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出现,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

(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

以上就是本文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刘师培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呢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怎样理解明清“乾嘉朴学”,刘师培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呢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66552.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读后感热门资讯推荐

  • 读后感森林报冬的读后感,森林报冬的阅读感想

    森林报冬的读后感? 《森林报。冬》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它的主要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就给各位考生简单地说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每一年,四季轮回的故事都在扮演。一部分小生命在...

  • 读后感张艺兴的书,而立24在哪有正版

    张艺兴的书? 《而立·24》是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艺兴。 张艺兴的24年 经历了充满了春之朝气,夏之溽热,秋之丰盛,冬之变革的四季。 从青涩少年蜕变为耀眼巨星...

  • 读后感申屠献鼎的注释,申屠献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主要针对申屠献鼎的注释,申屠献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申屠献鼎阅读答案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申屠献鼎的注释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