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母校的雅称,中国古代设立哪些小学学校

古代对母校的雅称,中国古代设立哪些小学学校

古代对母校的雅称?

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又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后来“太学”改成“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阶段。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这当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基本上等同于小学程度。

明朝、清朝年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而是国家针对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中国古代设立什么小学?

中国古代并没有小学这样的称呼,大多数情况下地方上都是私塾或者是庠序这样的国家公办学校,这级别的提升,各州府当中也会有一部分公办的学校和民办的书院,中央则有太学和国子监,但是,其实和现代学校是明显不同的,多数是为了培养古代公务员而设立的。而小学其实是近现代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我们国内的古代结束已经进入近代,后来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慢慢的才启动引入西式的教育方式,真正启动有小学这样的学校,其实是1923年张之洞组词的清末新政。

请问古代国子监大约是多少岁可以入学?

目前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当中。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不少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可见,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早一点一两岁,与目前差很少,即六七岁入学也可,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

  详细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甚至20岁读小学的都拥有。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据《魏书·刘兰传》,北魏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以上就是本文古代对母校的雅称,中国古代设立哪些小学学校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古代对母校的雅称,中国古代设立哪些小学学校和小学科学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31792.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小学科学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小学科学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