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为什么打动人心? 继余秀华后面,又一位来自民间的写作者制造了“情况级”热点。连日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持续...
读后感
继余秀华后面,又一位来自民间的写作者制造了“情况级”热点。连日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持续刷屏,阅读点击人数和流量轻松越过“10万+”。大家不禁要问:谁是范雨素?《我是范雨素》何以如此打动人心?
44岁的范雨素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初中毕业的她,在《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体散文中,用平静温和却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了十几年里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镜头切换一样,向大家展现了明显不同的观察的视角和人生场景。范雨素不是凌空蹈虚、向壁虚构,她以脚踏实地、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展现着一种“向下扎根”的文学力量。从她的文字中,我们既感受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也感受到现目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我是范雨素》为现目前中国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别开生面的记录。
范雨素的文字虽然也有“我手写我口”的率真,却无“所见即所得”的肤浅,这也是《我是范雨素》从非常多同一类型文章中脱颖而出的重点。这篇文章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不仅源自于真实,也源自于文学修辞:“我的命运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非常拙劣。”诸如这种类型的文学化表达可谓惊艳。范雨素的文字轻盈流畅,有一种难得的距离感和控制力,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理解力。作为一位“贪婪”的阅读者,她的语言是典型的阅读者的语言是经过训练的文学者的语言。在互联网时代,对文学品质的追求仍然是一名写作者不可以抛弃的。
与余秀华一样,范雨素的生活苦难也是她吸引媒体的焦点。然而,我们看到,在她坚强的内心与轻灵的写作上的文章造诣之中,苦难得到了升华,被孕育成善良的珍珠。她说:“我撞见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类与苦难搏斗的过程与痕迹是人类针对苦难的超越与领悟,还有由此出现的宽广深厚的爱。一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范雨素的走红,让我们再次感到了来自民间的蓬勃的文学力量。其实,翻开中国文学史,《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涌动着“兴观群怨”的健康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民间气息。及至中唐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等人重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也是针对长时间统治文坛的“嘲风月,弄花草”的形式主义文风。目前,李娟、余秀华、范雨素等相继走红,呼应了中国文学大众化的渴求。这些来自民间的写作者使文学接了地气,更大程度地走向大众、走向平民、走向个人生活。
比讨论“范雨素情况”的文学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思考文学写作针对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意义。在采访中,范雨素表示并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她写作只是为了想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想法”,过“有事做、有期望、能爱人”的生活。苏格拉底有言,“不经思考的人生是划不来过的”。范雨素提示我们,普通人也可通过写作,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为平庸的平日赋予意义。正是这样的意义,让普通的人变得独一无二,让平日生活变得如此惊心动魄而又异彩纷呈
44岁的范雨素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初中毕业的她,在《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体散文中,用平静温和却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了十几年里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镜头切换一样,向大家展现了明显不同的观察的视角和人生场景。范雨素不是凌空蹈虚、向壁虚构,她以脚踏实地、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展现着一种“向下扎根”的文学力量。从她的文字中,我们既感受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也感受到现目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我是范雨素》为现目前中国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别开生面的记录。
范雨素的文字虽然也有“我手写我口”的率真,却无“所见即所得”的肤浅,这也是《我是范雨素》从非常多同一类型文章中脱颖而出的重点。这篇文章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不仅源自于真实,也源自于文学修辞:“我的命运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非常拙劣。”诸如这种类型的文学化表达可谓惊艳。范雨素的文字轻盈流畅,有一种难得的距离感和控制力,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理解力。作为一位“贪婪”的阅读者,她的语言是典型的阅读者的语言是经过训练的文学者的语言。在互联网时代,对文学品质的追求仍然是一名写作者不可以抛弃的。
范雨素的生活苦难也是她吸引媒体的焦点。然而,我们看到,在她坚强的内心与轻灵的写作上的文章造诣之中,苦难得到了升华,被孕育成善良的珍珠。她说:“我撞见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类与苦难搏斗的过程与痕迹是人类针对苦难的超越与领悟,还有由此出现的宽广深厚的爱。一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范雨素的走红,让我们再次感到了来自民间的蓬勃的文学力量。其实,翻开中国文学史,《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涌动着“兴观群怨”的健康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民间气息。及至中唐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等人重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也是针对长时间统治文坛的“嘲风月,弄花草”的形式主义文风。目前,李娟、余秀华、范雨素等相继走红,呼应了中国文学大众化的渴求。这些来自民间的写作者使文学接了地气,更大程度地走向大众、走向平民、走向个人生活。
比讨论“范雨素情况”的文学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思考文学写作针对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意义。在采访中,范雨素表示并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她写作只是为了想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想法”,过“有事做、有期望、能爱人”的生活。苏格拉底有言,“不经思考的人生是划不来过的”。范雨素提示我们,普通人也可通过写作,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为平庸的平日赋予意义。正是这样的意义,让普通的人变得独一无二,让平日生活变得如此惊心动魄而又异彩纷呈。
《我是范雨素》看似轻描淡写,却直击心灵。44岁的范雨素凭借《我是范雨素》一文
原文:
我是湖北襄阳人,12岁那年,在老家启动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假设我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可以转成正式教师。
我不可以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来北京后,我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大多数情况下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可以让自己饿不死。
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认为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目前大约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我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我要自己独立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
童年,我和小姐姐俩人脚对脚躺床上看小说。眼睛看累了,就说会儿闲话。我问姐姐:我们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你最服的名人是哪个?小姐姐说:书上写的名人都看不见,摸不着,我都不服气,我最服的人是我们的小哥哥。
我听了,心里不以为然。是呀,书上的名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生活中能看见摸着的人,我最服气的是我的母亲。小哥哥无非就是个神童罢了。
我的母亲叫张先芝,生于1936年7月20日。她在14岁那年因能说会道,善帮人处理矛盾,被民主选举为妇女主任。从1950年启动干,执政了40年,比萨达姆、卡扎菲这些政坛硬汉子的在位时间都长。不过,这不是我服气母亲的因素。
母亲唯有几岁时,伪爷(外祖父)把她许配给房子连房子的邻居,就是我的父亲,以后母亲就可以帮衬我舅舅了。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个俊秀飘逸的人,可父母亲的关系一点也不好,他们天天吵架。
从我记事起,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大树的影子,看得见,但没有用。父亲不说话,身体不好,也干不了体力活。屋里五个娃子,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我的母亲是生在万恶旧社会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我们兄妹五人的名字都是母亲取的。母亲给大哥哥起名范云,小哥哥起名范飞。期望两个儿子能成人中龙凤,腾云驾雾。母亲给我们仨姐妹的名字起得随意多了。大姐姐叫范桂人,意思是开桂花时成人形的。小姐姐是开梅花时生的,应该起名叫梅人。但梅人,谐音“霉人”,不吉利。妈妈就给她起名范梅花。我是最小的娃子,菊花开时生的,妈妈给我取名范菊人。十二岁那年,我看了当年最流行的言情小说《烟雨濛濛》是琼瑶阿姨写的。便自作主张,改了名字,管自己叫范雨素。
大哥哥从小就有学习自主性,但没有上学的天赋。每天夜里,舍不可以睡觉地学习,考了一年,没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还是没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哥哥生气了,说不通过高中毕业考试跳农门了。大哥哥要当个文学家跳农门。我们家是个很穷的人家,两个姐姐的身体都拥有残疾,长年累月看病,家里穷得叮叮当当响。可是因为大哥哥要当文学家,当文学家要投资的。大哥哥把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经典名著。没有了粮食,我们全家都吃红薯。幸运的是,妈妈的五个娃子没有一个是饿死鬼托生的,也没有一个娃子抗议吃得太差。
大哥哥又读又写了好几年,没有当成文学家。身上倒添了很浓的文人气息,不修边幅,张口之乎者也。像这样的人,在村子里面叫做“喝文的人”,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是被人鄙视的。
但是大哥哥和孔乙己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大哥哥有我们英勇的母亲。因为母亲的缘故,没有人给大哥哥投来鄙视的目光。
母亲口才很好,张嘴说话,就有利口覆家邦的架式。她长时间当媒人,在我们襄阳被人喊作“红叶”。母亲当红叶不收一分钱,纯粹做好事,用目前的词语叫志愿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家家都拥有好哪些娃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像母亲这样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才。
大哥哥没当成文学家,没跳出农门,这不是要紧的事。但大哥哥需结婚,这是大事。像大哥哥这样类型的人,在村子里面被人叫作文疯子,说不上媳妇。可是我们有厉害的妈妈,她向来能把黑说白,能把大哥哥的缺点说成优点。凭着母亲的凛凛威风,我们这穷得叮当响的人家,给大哥哥找了一个如春天的洋槐花大多数情况下朴实的妻子。
结了婚的大哥哥仍然迂腐。他对母亲说,村官虽小,也是贪官污吏的一些,他让母亲别当村官了,丢人现眼。那时候,我虽然年龄小,也认为大哥哥逗,哪里有每餐啃两个红薯的贪官污吏?
但是母亲什么也不说,辞掉她做了四十年的村官。
大姐姐生下来五个月,发高烧,得了脑膜炎。当时交通不方便,母亲让跑得快的舅舅抱着大姐姐,往四十里外的襄阳城中心医院跑。住上了院,也没治好大姐姐的病。大姐姐不发烧了,智障了。
据母亲说是打针药时下得太重了,大姐姐药物中毒。
大姐姐傻了,可母亲从不放弃。母亲相信自己能改变这个事实,她相信西医,相信中医,相信神医,不放弃每一个渺茫的机会。常常有人来家里报信,说哪个地方,有一个人成仙了,灵了。母亲便让父亲领着大姐姐讨神符,求神水喝。讨回来的神符烧成灰,就着神水,喝到大姐姐的肚子里。一次次期望,一次次失望。母亲压根没放弃过。
小姐姐的小儿麻痹症,一直治到12岁,腿开了刀,才慢慢好转。
母亲生了五个娃子,没有一个省心。
我是母亲年近四十岁生的唯一健康的小女儿。我的童年,母亲忙得压根不管我。我在六七岁时,学会 了自己看小说。这也不是值得夸耀的事,我的小姐姐和大表姐都可以看一本本砖头厚的书。童年唯一让我感到自豪的事,就是我八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也没有一个人表扬过我。我自己为自己自豪。
我那个年龄,比较容易骄傲。我的成绩长期以来都是班上最好的。我上课时,压根没听过课,脑子里把看过的小说自编自导一遍。一本叫《梅腊月》的小说,在我脑子里导过一千遍。
我上小学的年代,文学刊物刊登得最多的是知青文学,里面全是教人逃火车票,偷老乡青菜,摘老乡果子、打农户看门的狗,炖狗肉吃的伎俩。
看这些小说,我感到一餐啃两个红薯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不需要偷,不需要抢,也没有人打我,还有两个红薯吃,还能看闲书。少年的我,据此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假设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我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通过看小说,我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我就清楚在世界上哪个大洲;说一条河流出来,我能清楚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我十二岁了,我膨胀得要炸裂了。我在屋里有空白的纸上都写上了“赤脚走天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
选择南下是因为我在1982年的一本杂志上,读到一个故事。北京有一个善人针对收养流浪儿。她在冬天收养了一个流浪儿,那个孩子冬天睡在水泥管道里,把腿冻坏,截肢了。我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入透彻,清楚假设去北京流浪,会把腿冻没了。
我根据知青小说教我的七十二道伎俩,逃票去了海南岛。那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马路上有木瓜树、椰子树。躺在树下面,可以吃木瓜,喝椰汁。我吃水果吃腻了,就上垃圾桶里找吃的。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生活的。头发很短,脏兮兮没洗脸的我,看着像一个没人理睬的流浪男孩。人贩子辨认不出我的性别,也没盯上我。
可这样的日子会过腻的。没有学校读书,没有小说看,也没有母亲。我在海南岛上浪荡了90天,决定打道回府。一路逃票,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身旁。
一回到家,唯有母亲还用慈祥的眼神爱着我,父亲和大哥哥对我恨之入骨,说我丢了他们的人。村子里面,年长的族兄找到了母亲,说我丢了整个范家的脸面,让母亲把我打一顿,赶出去。
这时候,十二岁的我清醒过来。在我们襄阳农村,儿娃子(男孩)离家出走几天,再回来是稀松平常的事。而一个娘娃子(女孩)只要离家出走,就基本上等同于古典小说的私奔罪。在我们村子里面,压根没有女孩这么做,我离家出走,成了德有伤、贻亲羞的人。
我没脸见人,也没脸上学了。最重要的是,我也没勇气流浪了。怎么活下去?活下去是硬道理。
母亲并没有抛弃我。这时,我的神童小哥哥已读完大学专科,成了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才,当了官。母亲支使神童哥哥为十二岁的我谋了一份民办老师的工作,让我在一个偏远的小学教书,安顿了我。
荏苒岁月颓。转瞬间,母亲的孩子们全成了成年人了。母亲为我的大姐姐求医问药了二十年,还是没治好大姐姐的病。大姐姐在二十岁那一年,发了一次高烧,医治无效,死了。
小姐姐长大后,成了乡下中学教语文的老师。在学校教书时,小姐姐的才子男朋友去上海另觅前程了。脑子里有一万首古诗词内存卡的小姐姐恨恨地说:“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小姐姐找了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男文盲,草草地打发了自己。
大哥哥还在村子里面种地,锄头、镢头、铁锨,把大哥哥要当文学家的理想打碎了。大哥哥目前只种地了,过着苦巴巴的日子。再也不搔首问天,感叹命运多舛。
少年得志的小哥哥,在40岁那年,迷上了赌博。可能因为官场运气太好,小哥哥在赌场上只一个字,输。输钱的小哥哥借了高利贷。很快,还不起债了,他每天都在腾、挪、躲、闪着追债人。官也被撤了。
世态炎凉,小哥哥没有朋友了,没有亲戚了。小哥哥在深夜里,在汉江二桥上一遍遍徘徊。
这时候,母亲站了出来,她一遍遍劝慰小哥哥。母亲说四十岁的儿子是个好娃子。这不是小哥哥的错是小哥哥当官的朋友把小哥哥教坏了。
母亲说,对不起小哥哥,那时没有让年幼的小哥哥复读一年。假设复读了,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城市里的大学,到大城市当官,大城市的官员素质高,不会教坏小哥哥,小哥哥就成不了赌鬼了。母亲说,人不死,债不烂,没什么好怕的,好好地活下去。有母亲的爱,小哥哥坚强地活着。
我离开对我家暴、酗酒的男人,带着两个女儿回到襄阳,母亲没有异样,只是沉着地说,不怕。但大哥哥马上像躲瘟疫一样,让我抓紧走,别给他添麻烦了。
根据襄阳农村的传统,成年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母亲没有很大帮助我的权力。母亲是政治强者,但她不敢和中国五千年的三纲五常对抗。爱我的母亲对我说,我的大娃子不上学了,不要紧,母亲每天会求告老天爷,祈求老天爷给她一条生路。
这时,我已明白,我没有家了。我们农村穷苦人家,糊口尚属不易,亲情当然淡薄。我依然不会怨恨大哥哥,但我已明白,我是生我养我的村庄的过客。我的两个孩子更是无根的水中飘萍。这个世界上唯有母亲爱着我们了。
我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京城,做了育儿嫂,看护别人的孩子,每星期休一天。大女儿在东五环外的皮村,在出租屋里看护小妹妹。
我运气真好,我做育儿嫂的人家是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土豪。男雇主的夫人生的两个孩子,已是成年人了。我是给男雇主的如夫人看护婴儿的。
男雇主的如夫人生了一儿一女,大儿子在国际学校上学前班,小女儿是刚90天的小婴儿。男雇主给大儿子雇了一个少林武校毕业的武术教练,在自己家盖的写字楼里辟出了一块三百个平方米的场地,装上了梅花桩,沙袋,单双杠...... 给庶子一个人使用。除了学武,又找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学霸,做家庭教师,包吃住,负责接送孩子,详细指导孩子写作业,领着孩子去习武,还教六岁的孩子编程序。
我只负责90天的小女婴。小婴儿睡觉不踏实,常常半夜三更醒来。我跟着起来给孩子喂奶粉,哄她入睡。这时,我就想起我在皮村的两个女儿。晚上,没有妈妈陪着睡觉,她俩会做噩梦吗?会哭?想着想着,潸然泪下。还好是半夜三更,没人看见。
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岁。有的时候,我半夜起来哄小婴儿,会撞见女雇主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
每每这时,我就可以恍惚,不清楚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我没有特异功能,我也没有穿越过呀!
大女儿交了两个同龄的不上学的朋友。一个叫丁建平,一个叫李京妮。丁建平来自甘肃天水,丁建平不上学是因为妈妈抛弃了爸爸,爸爸生气。爸爸还说,公立学校不让农民工的孩子上,上学只可以到打工学校上,这样的学校一学期换好哪些老师,教学质量差。反正上不成个器,就省点钱不上。
李京妮不上学是因为她的爸爸在老家有老婆孩子,可还去骗李京妮的妈妈,生了李京妮。李京妮的妈妈发现受骗后,气走了。也不能李京妮了,爸爸是个善良的人,没有抛弃李京妮。可爸爸说,李京妮是个户口也没有的黑孩子,城里的打工学校,都是没办学资格的黑学校,娃子们在里面上,没有教育部的学籍,回老家也不可以上高中考大学。李京妮是黑人,没有什么必要再上这黑学籍的学校,来个双料黑。
我心想,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呢?报纸上说,教育部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下面的学校虚报人员数量,冒领孩子的义务教学拨款。可教育部何不弹劾吏治,非要折磨农民工的娃子?
有母亲在求告老天爷,我的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生长。三个大孩子一起看护一个小孩子,很轻松,孩子们每天都好得很。三个孩子,每天对着小女儿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得眉飞色舞,玩得欢天喜地。
我所居住的北京皮村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村子。中国人都清楚,京郊农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的房产老值钱了。土豪炫富都是炫车炫表,炫皮包,炫衣食。这些炫法,我们皮村都不屑。我们皮村群众炫的是狗,比谁家养的狗多。我在皮村认识的工友郭福来是河北吴桥人,在皮村做建筑工,住在工棚里。皮村的一位村民,每天领着一支由十二只狗组成的狗军队,去工棚巡视,羞辱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郭福来冷冷地写了一篇《皮村记狗》,发表在《北京文学》,表达农民工的心声。
我的房东是皮村的前村委书记,基本上等同于皮村下野的总统。房东是政治家,不屑养狗部队,只养了两条狗。一只苏格兰牧羊犬,一只藏獒。房东告诉我,苏格兰牧羊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狗,藏獒是世界上最勇猛的狗。最聪明的狗和最勇猛的狗组成联盟,他们是天下无敌。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
大女儿学会了看小说后,我陆相继续去潘家园,和众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为啥买了这么多呢?有两个因素,一是论斤买太便宜,二是这些进过废品收购站的书太新了,不少都没有拆下塑封。一本书压根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
我原来没写过文章,现目前,我有这个时间就用纸笔写长篇小说,写我认识的人的前世今生。 我上学少,没自信,写这个是为满足自己。长篇的名字,我想好了,叫《久别重逢》。它的故事不是想象,都是真实的。艺术源自于生活,现如今的生活都是荒诞的。文章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考证。对这篇自娱的长篇小说,我总是想着写得更好。
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我听了一年。那一年有空听是因为小女儿要看管,我在和皮村相邻的尹各庄村找了份在打工学校教书的工作。打工学校工资低是个人就要。30天给一千六。后来,小女儿大点儿,可以独立上学,独立回家,独立买食物。我就没再教书了,去做育儿嫂,30天给六千多,只每个星期回来看一次小女儿,没再去工友之家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麻木,懦弱的人。我一直看报纸,不求甚解地闲看。假设把这几十年的新闻连起来看,你会发现,在没有农民工进城打工以前,就是约1990年以前,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世界第一。一哭二闹三上吊嘛。自从可以打工,报纸上说,农民女人不自杀了。可是又产生了一个奇葩词汇,“无妈村”。农村女人不自杀了,都逃跑了。我在2023年看过一篇“野鸳鸯最易一拍两散”的报道,讲的是异地联姻的农民工婚姻太脆弱了。逃跑的女人也是这样异地联姻的女人。
在北京这样的城中村子里面,这样没妈的农民工的孩子也不少。可能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缘故。我的大女儿交的两个朋友,都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差不多也是最惨的。
我的大女儿跟着电视里的字幕,学认字,会看报看小说了。后来,大女儿在小妹妹不用照顾后,在14岁那年,从做苦工启动,边受苦,边学会了多项手艺。她今年20岁,已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相比较,同龄的丁建平、李京妮,因为没有亲人为他们求告老天爷,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
凡是养过猫狗的人都清楚,猫狗是咋护崽。同理,人是哺乳动物。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
我在多年的打工生活里,发现自己不可以相信别人了,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的时候,甚至害怕和人打招呼。我对照心理学书籍给自己治病,得的叫“社交恐惧症”,也叫“文明恐惧症”,但凡是恶化,就成“抑郁症”了。唯有爱心才可以治疗。我想到母亲对我的爱,这个世界上永远唯有母亲爱着我,我每天都使劲这样想,我的心理疾病没有恶化。
今年,母亲打电话号码告诉我,我们生产队征收土地,建郑万高铁的火车停靠站。我和女儿还有大哥哥一家子户口都在村子里面,有土地。村子里面征地,一亩地只给两万二千块,不公平。队长贴出告示,每家要派个维权代表,上政府告状,争取自己的利益。大哥哥也出门打工去了,我们家的代表只可以母亲来当。
母亲告诉我,她跟着维权队伍,去了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走到哪里,都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推推搡搡。维权队伍里,队长六十岁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打断了四根肋骨。母亲八十一岁了,维稳的年轻人是有良心的,没有推她,只是拽着胳膊,把母亲拉开了,母亲的胳膊被拽脱臼了。
一亩地,二万二就都买断。人均地本来就很少,少数不会打工的人,怎么活下去?没有当权者愿意想这些,没有人愿意想灵魂。神州大地的每个旮旮旯旯都是这样,都认命了。
一想到在正月的寒风里,八十一岁的老母亲还在为她不成器的儿女争取利益,为儿女奔走。我只可以在这里,写下这篇文字,表达我的愧疚,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童年,我们村子里面的一大半人都找茬欺负我家房后那些因修丹江口水库搬到我们村的钧州移民。钧州最出名的人叫陈世美,被包青天铡了。钧州城目前也沉到了水底。我母亲作为这个村子里面的强者,金字塔尖上的人,常常出面阻止别人对移民的欺侮。在我成年后,我来到大城市求生,成为社会底层的弱者。作为农村强者的女儿,常常受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欺侮。这时我想:是不是人碰见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获取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念头,我撞见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
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病人。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她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
范雨素小传写出不单是简单的农村妇女,纯粹的一生吃过的苦受过的罪用一支笔,用真诚把它记录下,字里行间没有一句自抱自弃怨天怨地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每一天都在挣扎的活,都期望的自己是幸福的人,不与别人攀比虽然很卑微,强大的生活反差没有让范雨素在生活面前低头。
活成生活的强者,在人群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一玉米小田
1、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2、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非常挫劣——范雨素3、别为了那些不属于你的观众,去演绎不擅长的人生——未知出处4、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仅仅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王小波《沉默的相当大一部分》
5、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6、一只没有方向的小船,不管哪边的风吹来,都是逆风——奇葩说7、面具戴太久,就可以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8、 人活在世,就是有的时候,你笑笑别人,有的时候,你给别人笑笑——林语堂9、我觉得,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平凡的世界》
10、人生中有部分事你不竭尽所能去做,你永远不清楚自己有多出色。
——索隆11、清楚自己清楚什么,也清楚自己不清楚什么,那就是真正的知识。
——梭罗12、年轻时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目前老了才清楚,确实如此。
——王德尔13、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的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1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
15、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加。
于是,孤独不可以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三毛16、 你一定要唯有内心丰富,才可以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王朔还有不少不少,这些句子每一句我都重读了不少遍,然后整理在自己的文档里。能写出这些句子的人,我真的是一辈子都追不上。
喜欢的可以点赞,后期我再继续更新你们也可以收到。
最后,安利一部差点被名字给毁了的电影——《垫底辣妹》。里面也有不少台词很喜欢的
以上就是本文《我是范雨素》为什么打动人心,我是范雨素原文阅读的全部内容,关注小学教育网了解更多关于文《我是范雨素》为什么打动人心,我是范雨素原文阅读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xiaoxue/58460.html
发布于:小学教育网(https://xiaoxue.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小学教育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dit4023@foxmail.com
读后感
《我是范雨素》为什么打动人心? 继余秀华后面,又一位来自民间的写作者制造了“情况级”热点。连日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持续...
读后感
小书包家长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我的小书包》一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 有一个小朋友,他有一个小书包,他从六岁生日那天就启动用了,小书包是小主人的好伙伴。他的小书包是天蓝色...
读后感
看《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升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受益终身的良师益友。...
读后感
汤素兰精品集读后感? 值得一读因为汤素兰的精品集包含了她多年来的精华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每一篇作品都拥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感悟,让人沉浸这当中。读完这...
读后感
侍坐讲了什么道理? 侍坐告诉我们平等的道理。 文章一开头,孔子就是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开导学生。这样声明,可谓用心良苦,他苦口婆心,盼的是弟子实问实答。教师这样的...